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也不例外。史学研究成果的优劣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所用理论方法的独到和创新,二是史料的丰富与新颖。历史理论是对客观历史过程的理论性认识,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法国年鉴学派学者强调“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学”。他们认为,历史学家不仅要把史料搜集起来,而且要揭示出史料后面的丰富的意蕴,这就需要建构理论模式。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和推广历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史学研究的基础必须有史学理论来做支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史学理论不断被引进并运用于我国历史的研究中,产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与此同时,历史教材的编写也改变了以往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史观为主线,阶级斗争贯穿于历史知识中的情况。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开始被引入中学的历史教材中。对于这些史观的认识与学习必然要涉及史学理论的知识,如果对这些教材编写的指导性史观没有很好的把握,很难保证在教学中能向学生讲清楚教材所包含的历史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会大打折扣。
一、史学理论与中学教材的关系
中学历史教材的编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推行的是以编年通史为主线,纪事为支线的人教旧版教材。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从而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当下课改中,上述历史教材的体例被首次打破,改成了以专题为主线,时间与国别为支线的编纂方式。2004年起,依据教育部2003年3月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以下简称“新教材”,包括岳麓版、人民版、人教版和大象版四个版本)陆续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此外,还有独立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的上海自己的教科书。这种一标多本的现状形成了教科书多样化的局面,而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有自己的编排特色和指导思想。时代性是建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最新课程体系的本质特征。时代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且能够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近二十年来,历史研究呈现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视角,呈现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新课程对此积极关注,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分为必修三册、选修四册,按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人物、重大改革、探索历史奥妙、世界重大遗产等模块。这很明显地体现了历史研究的新取向,一改过去以政治史为主的局面,兼顾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在内容上也更加贴近社会层面,注重对学生的启发。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