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资本主义,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看到,给出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内,要求有关“资本主义”的定义放之四海百皆准也很困难。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们经常用资本主义指涉不同的事物,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有着不同的所指。尽管这些不同的事物在经过资本主义修饰之后,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因此,根据它们的不同所指分别给资本主义下定义才有可能和必要。基于这种理解,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最主要是《资本论》和《毛泽东选集》——的梳理,澄清经典作家所常用的几种所指,并以此对作为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给出一个定义。
一、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一桩学术公案的回顾
十多年前,国内有过一场有关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的讨论。在《资本主义萌芽情结》一文中,李伯重引用布劳代尔的说法,谓马克思本人从未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1}随后许清江对文中的惊诧表示惊讶,认为“资本主义”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2}其他学者也加入这场持续数年的论争。大抵上,讨论可以分为两派,其中一方认为,马克思只是使用过形容词“资本主义的”,而未使用名词“资本主义”。{3}而另一方则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60年代广泛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制度”等概念,都是从名实相符的经济制度的涵义上对资本主义的说明。“最早从社会经济制度涵义上运用‘资本主义’概念的,正是马克思。”{4}对于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2004年蒲国良作了一个综述,基本上可以视为讨论的结束。{5}纵观这桩学术公案的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马克思虽然通常没有使用单独使用资本主义这个名词,而是以“资本主义+其他”的方式出现,但晚年的一些篇章确实使用了“资本主义”这个名词。{6}比如《哥达纲领批判》中说“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国家……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7}第二,马克思的著作无疑是理解资本主义最重要的文本,哪怕他很少或者没有使用“资本主义”一词。
至此,就马克思是否使用“资本主义”一词这一本事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结束,但蕴含在争论的深层原因却远超于此。当时的争论虽然着眼于文本,但旨趣却或明或暗地指涉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如何区分的问题。一方的言下之义认为,因为马克思没有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资本主义可能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因此存在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必要性。而另一方对这个问题所以反应激烈,绝不仅仅因为这个语词运用这样一个很小的事情,而是或多或少担心对方所隐含的倾向。
二、经典文本中不同的“资本主义”所指
资本主义可以有许多种所指,比如在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资本主义解释为某种精神,以为资本主义的清教伦理强调节俭,理性计算,由此导致了西方世界的兴起。{8}这种具体所指与马克思主义注重经济社会基础相背,而且也不符合历史事实。{9}此外,还有将资本主义定义为一种网络、信任结构、谋利方式,等等,不一而足。尽管这些形形色色的定义都有可能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某个方面,但显然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不可同日而语,本文均不予讨论,而仅仅关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一些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经济学家所给出的资本主义定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论述比较接近,比如一本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如此定义:“资本主义是这样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雇主以盈利为目的雇佣工人生产并出售产品和服务”。{10}这样的定义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但仅限于经济制度,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本文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外的论述不做全面的综述,而全力关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用法。
这里,笔者想提醒这样一个事实,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许多地方都使用过“资本主义”这一词——不管是作为修饰语,还是名词。考虑到即使是修饰语,也不可能不指向某种隐含的“名词”。而这些多处所使用的资本主义,虽然都包含了某些相同或重合的意义,但毕竟具体所指仍然存在着重要差别。因此,重要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名词形式,还是形容词形式,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资本主义所指的是一种什么事物。下面本文分别主要以《资本论》与《毛泽东选集》为对象,简要地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使用的“资本主义”的具体所指。这里我们特别关注作为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这三个彼此关联但绝不可混同的所指。
首先,资本主义指一种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11}应该说,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使用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或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用语,大抵都指这种情况。比如《资本论》第二版中的跋数数提到的情形:“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12}《毛泽东选集》中的类似用法也非常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到,中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3}“中国尚少新式的资本主义的农业。”{14}《论持久战》:“今天中国的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15}这些作为名词的资本主义显然应当指的是生产方式。
其次,资本主义指一种经济制度。这一所指偏重经济占有,尤其是所有制。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毫无疑问存在着联系,但两者毕竟并非同一事物。“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16}这里说明:(1)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必然决定相应的经济制度,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同时(2)经济制度更偏重的是生产的社会方面,而生产方式则相对偏重生产的物质方面。《资本论》第二版的跋:“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17}同样在该文中,马克思引用的一位俄国作者的评论也这样说:“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研究和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对土地革命时期的论述是:“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不是违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的,而是坚决地执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的。我们在实际斗争中没有一项政策不适合这种任务。我们的政策,包括没收地主土地和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在内,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范畴内私有财产制的界限以外,并没有实行社会主义。”{19}这里的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但所以它符合“资本主义范畴”,那是因为它符合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矛盾论》:“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的各国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说来,这是矛盾的普遍性。”{20}此处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各国都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但发展形态不一样,因此,有些国家虽然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由于它尚未占统治地位,未便将整个社会称作“资本主义社会”,比如当时的中国。这也引出了资本主义的第三个所指。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