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观察指标
(1)菌斑指数(PL):根据Quigle-Hein的方法,分为0~5度;(2)探诊深度(PD):指牙周袋最深处到龈缘的距离,以mm为单位,四舍五入;(3)附着丧失(AL):是指探诊的深度减去釉牙的骨质界到龈缘距离,以mm为计数单位,并进行四舍五入;(4)出血指数(SBI):根据Mazza法,分为0~5度;以上所有检查均由同一名测试者进行。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数变化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治疗后牙周各指数差异的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牙周各指数变化
治疗7d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L、AL、PD、SBI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PL、SBI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D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两组牙周各指数变化(x±s)
2.2两组治疗后牙周各指数的差异分析
实验组PL、AL、PD、SBI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后牙周各指数的差异分析(x±s)
3讨论
牙周炎的患病率和严重性随年龄增高而增加,35岁以后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岁时达高峰,此后患病率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一部分牙周破坏的牙已被拔除[4,5]。失牙是未经治疗的牙周炎的最终结果。现在一般认为牙周炎占拔牙原因的30%~44%,是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要原因。但多数成年人罹患的牙周炎为轻到中度,仅有少数人的少数牙位呈现阶段性的活动性破坏,极少数部位发生快速进展。梅毒螺旋体侵犯了牙周支持组织,严重影响患者牙齿健康,并且对患者的健康带来不良影响[6-8]。最易受累的牙位是下颌切牙和上颌磨牙。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超声龈下刮治洁牙机自身带有给水系统,在刮治的同时进行龈下药物冲洗,可在去除菌斑的同时有效地将化学药物送入牙周袋,从而有效地治疗牙周炎。近年来研究发现,甲硝唑具有抗破伤风杆菌作用,是常用的口腔科药物之一[9,11]。牙根尖周炎一般侵犯全口多数牙齿,也有少数患者仅发生于一组牙齿或个别牙。患牙牙根尖周破坏程度与其菌斑、牙石的量大多相一致。磨牙区和前牙区较多见,是因该处易堆积菌斑、牙石之故。单纯性牙根尖周炎病程进展缓慢,常为交替出现病变活动期和静止期。本病可开始于青年时期,病史可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病变早期即可出现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仅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及进食时出血,常被患者忽视,延误治疗,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单纯性牙周炎除有牙周炎的四大特征外,晚期还可出现牙齿移位;食物嵌塞(由于牙齿松动移位所致);继发性牙合创伤;牙龈退缩,根面暴露;牙周脓肿;牙周袋溢脓及口臭等症状。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而发生的常见性传播疾病,已问世数百年,目前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是十分重要的性传播疾病,可以分为获得性梅毒、先天梅毒和妊娠梅毒等[12-14]。获得性梅毒是指成人主要通过性行为而被感染的梅毒。临床分为三期,除侵犯皮肤粘膜外,还可以累及内脏器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染,也可由输血、手术甚至衣物等间接传染。合并梅毒牙周炎是由于梅毒螺旋体侵犯牙周支持组织而导致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需采取积极的牙龈下冲洗方式进行治疗,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防范医务人员感染[15,16]。
本研究中将我院收治的10例合并梅毒的牙周炎患者(含50颗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含有0.2%甲硝唑液的传统冲洗器和0.2%甲硝唑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7d后的PL、AL、PD、SBI四项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治疗7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PL、SBI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D降低值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用各种措施进行积极防护,可降低防护人员的感染发生率,实验组PL、AL、PD、SBI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