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胡笳十八拍》情绪变奏的背后   

时间:2016-10-25 10:02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冯慧超 点击:
【摘要】《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该诗以质朴而细腻的手法叙述了蔡文姬不幸的人生遭际,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本文则从诗学情绪的角度来看待蔡文姬的情感经历,浅析其以悲为美的审美意义。
 
  【摘要】《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该诗以质朴而细腻的手法叙述了蔡文姬不幸的人生遭际,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本文则从诗学情绪的角度来看待蔡文姬的情感经历,浅析其以悲为美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情绪;胡笳十八拍;以悲为美;艺术魅力
 
  在中华民族诗歌史上,文姬入塞、归汉的事迹及其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杰出地位,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从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迸发独立的生命意识,追求自我个性情绪的表达和抒发对时代、人生的感慨,在艺术上呈现为“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和美学效果。这不仅是一种人性的自我挣脱,同时也是对传统封建礼制文化的和审美观的思考,促进了人类情感的升华。
 
  一、《胡笳十八拍》的情绪表达
 
  1、情绪的土壤
 
  中国古代是男性王权时代,女性在先贤们“温柔敦厚”的诗教下,不仅背负着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桎梏,而且受到封建人伦对女性的严格限制。尤其是女诗人,她们把封建社会里的性别歧视、不平等内化成闺思、哀怨、感伤,通过文学抒发自我的情绪。蔡文姬,这一历史上命运多舛、不可多得的才女,能够跳出普通女性的闺怨哀思,将个人的不幸和动荡的时代相结合,从而见证了一代人的苦难。
 
  韩愈在《原性》中也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从小聪明如父(蔡邕)、精通音律的她就是一个情绪饱满的女子,胸中自然有块垒。然而,她生逢汉魏建安这一“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龙》)的时代,又一生三嫁,曲折的人生经历构成了她丰富的情感土壤。
 
  2、情绪的变奏
 
  在“和亲”的历史长河中,文姬继细君公主、解忧公主、明妃之后再一次来到少数民族匈奴。不同的是,文姬入塞是时代动乱中被虏的结果。从胡笳第一拍开始就奠定了“悲”的情绪主调,第二拍至第第十七拍描写了文姬12年的不幸遭遇,以第十一拍为界点,呈现出归乡与别子前后两个时期主人公的情绪变奏历程,十二年的异族生活让她为左贤王诞有两子,归乡不能携子的两难促使其情绪喜又忽哀,正是“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一喜一悲中,因归汉而别子,又因别子而陷入了更大的悲。十八拍随一曲终,文姬在乱离、归乡、别子的事件中尽诉其情,“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主人公文姬的情绪经历了由悲到喜、悲喜交加、喜转而哀,哀共悲怨的大起大落的过程,其情绪的变动随胡笳的音律而不断变奏,从而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文姬十二年间复杂的情感世界,将其内在的“悲怨”外化为音乐的节奏,不仅令读者听者思之动容,而且表现了以悲为美的审美文化。
 
  3、变奏之法
 
  《胡笳十八拍》中胡笳与古琴相和从而营造出了情绪表达的浓厚氛围。全诗共用了十八段来演奏,每一拍代表一个段落,其中第一拍为情绪主调,第二拍至第十八拍为情绪的变奏。首先,在变奏方式上采用换位、衍生、合尾等手段,这样每段的开头和结尾较稳定,中间部分通过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情绪的变化来进行自由创作。其次,在句式结构上形成长短不一的格局,句数从六句到十句不等从而控制结构的灵活性。再次,变奏采用的旋律简单而稳定,使情绪显得自然随意,同时又能同中求异。从总体看来全诗既富有内容的丰富多变、叙事酣畅,又能把松散的各个事件统一起来,使结构整齐而不失灵活,主人公的情绪表达收缩自如。
 
  二、“悲”是悲来,悲亦美
 
  1、叙述之悲
 
  情在言内时表现为喜怒哀乐的具陈;情在言外则是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在这首叙事诗中,全篇采用大量的白描手法来描写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
 
  借自然环境来烘托悲凉的氛围。胡人所处之地烟尘蔽野,“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猛兽猖獗,连年征战不断,“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这与中原气候温和,幅员辽阔,民族安定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易引起主人公的悲伤感,形成心理落差。
 
  通过叙述被虏生活之艰和归汉别子之痛的事件来抒发人物的戏剧性情感。文姬在董卓之乱时被掳为南匈奴左贤王之妃,在适应逐水草而居、毡裘为裳、饮羶喝酪的异乡风俗的同时,要忍受背井离乡、语言不通、度日如年的心灵折磨。于一个家资殷实、艺术气息浓厚的大家闺秀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地震”,日所见之大雁难寻、夜所闻之琴音泠泠、陇水呜咽无不挑拨着人心底最软的情思,思故国之好景,思故乡之亲友。然在汉使赎归之日,别子事件反而成为了矛盾的冲突点。文姬在民族情感和亲情之间艰难的选择,一面是日日思归的故土,一面是少不更事的稚子,哪一别都是决绝之路,而这两条线索此起彼伏,将主人公的情绪从一个高潮迅速转向另一个高潮,以此推动了故事的悲剧性发展。
 
  用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深化悲怨主题。诗中采用了大量的以“我”为独白的主观感情的抒发,如“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无日无夜兮不思我故乡”直陈对命运的不平之愤、身世之感。此外,还通过动作描写和表情描写来相衬,如“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举头仰望兮空云烟”等;心理活动描写如“心愤怨兮无人知”、“志摧心折兮自悲嗟”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有利结合,从正面和侧面多角度地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添了重要一笔。
 
  2、胡笳之悲
 
  胡笳本为汉代流行于蒙族民间的一种吹奏乐器,是胡人对外的代表性话语。一般形制为木管的胡笳,分三孔,其低沉的声音特质正应和了当地胡风浩荡,烟尘蔽野的自然生活状态以及人们内心的情绪,一股深沉悲凉之感由内而外地漫衍出来,虽不同于中原地区嘹亮的声乐,反而更易引发人们的悠悠之情。古人认为,奏乐之器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与天地相通,而像天地之形。蔡文姬沦落胡地十二年,朝夕闻胡笳之声,因其音乐天赋自然而然地与之相通,在每一笳一拍里能把身世之感通过眼前之景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胡笳之悲在其本身天然之性,其音调之辗转,其触物之动人心弦。因此至善之器,不仅在于能吹出动听的音乐,而且在于能与人性相通,与自然相融。《礼记·乐记》中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十八拍中坦然“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然则至情之乐必定是悲伤的,情动于中,感慨系之事,李零在《性自命出》中亦云“凡至乐必悲,哭亦悲,皆至情也。哀、乐,其性相近也,是故其心不远。哭之动心也,浸杀,其烈恋恋如也,戚然以终。乐之动心也,浚深鬱陶,其烈则流如也悲,悠然以思。”
 
  3、知音之“悲”,以悲为美
 
  古有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子期之谈,因知好的作品需等待知音才能实现真正的主体与客体的共鸣。十八拍之乐或说文姬之悲并不能单纯落入悲怨的一元思维中,从读者的审美心理来看这是一种悲剧艺术美即“以悲为美”。它“来源于当时人们悲惨苦难的现实生活,发端于人类丰富的情感,肇始于悲壮苍茫的浩大自然以及困苦的人生境遇。”当知音触碰这类作品时,往往对其主人公的悲惨遭遇生发恻隐之心,以我心感人心,以我情入其境,从而在无声的情感交流中获得人生的新能量,借他人之悲音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使悲感经过陶冶上升为美,达到情绪体验的双重效果。
 
  陆机在《文赋》中以音乐为喻,层叠而上地论述了当时“应和悲雅艳”的审美思想。他主张写作必须赋予作品节奏和真挚的感情,要克服靡应、不和、不悲、不雅、不艳的文病,其中就表现了儒家诗教的和谐之美、以悲为美等审美心理。嵇康在《琴赋》中也提出了对悲乐的重视“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认为“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西汉王褒就其《洞箫赋》也提出“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者怪而伟之”。
 
  三、情绪审“美”的艺术魅力
 
  豪泽尔说:“促使艺术发展的一种最有效的力量,一方面来自自发情感与传统形式的矛盾,另一方面来自创新形式与习俗与情感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决定了艺术史辩证法的生命力。”从情绪的角度来审视“以悲为美”,使审美接受者能更好地感悟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一,以情动人。《书》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情绪来源于生活中人们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文姬的命运之所以能深得人们的悲悯之情,是因为这首诗展现了她切身的生活遭遇,摆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弱女子,在被选择中流离失所,在选择中含泪弃子。而这人生的两难于任何人来说在感情上都是撕心裂肺的痛,最终文姬舍子归国的民族气节却令人们肃然起敬,使人们不仅有感于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更对封建社会中女性能够突破自我深深感叹。由此看来,这样的审美艺术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本身的,充满了振奋人心的艺术魅力。
 
  其二,为诗歌渲色。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它是“主体向外的扩张,又是诗人由内而外的情感和情绪的释放。它以诗人的情绪冲动为起点,以摇撼读者的心灵为旨归。”通过分析主人公情绪观念的表达,接受者能够形成统一的感情基调,如《胡笳十八拍》中文姬的生活经历,其命运的大起大落通过情绪模式的“悲——喜——悲——怨”的变奏,从而使诗的基调定结于悲怨,给整个作品渲染了“以悲为美”的感情色彩。使诗歌的主调在表现主人公悲惨遭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审美心理,接受者心理随主人公的情绪变奏而变化,当郁积了浓重的悲伤情绪后,就会给作品打上自己独特的情感烙印。
 
  其三,为乐曲谱调。“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礼运》)中提出了人类基本的情绪。而自先秦以来,音乐就开始有了雅俗之分,审乐可以知政,故《毛诗·大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雅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以其调单一平和、清新简洁;俗乐比于“郑卫、桑间濮上之音”,是以其调委婉多变、高昂曲折。变宫、变徵作为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变调,使情绪开始在作品中产生了变奏,其喜怒哀乐的交替与婉转多变的音调形成了强烈的音乐效果,刺激了接受者的心理反应从而产生艺术欣赏,也推动了俗乐对雅乐的变革。
 
  总之,《胡笳十八拍》把蔡文姬的身世之感、命运之悲通过主人公的内在心理和外在情绪展现出来,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变奏,而且透过生命的情绪让人们在悲中体会到一种艺术上的美,从而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1[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杨鸣.论《胡笳十八拍》的创作渊源与审美意义[J].音乐创作,2012(10).
 
  [3]李敏.“以悲为美”的中国古代诗学来源初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6).
 
  [4]彭文祥.理论与阐释:审美现代性研究三题[J].河南大学学报,2008(2).
 
  [5]胡兆明.现代女性诗歌的诗美取向[J].华侨大学学报,1994(2).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