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两组患者结石排出时间、疼痛程度、合用止痛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及24~48h肾绞痛再发率。疼痛程度评定据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总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强,反之,则疼痛越轻。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4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结石大小、排出时间及疼痛程度对比
两组结石大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石排出时间为(5.78±3.23)d,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为(1.50±0.31)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结石大小、排出时间及疼痛程度对比(x±s)
2.2肾绞痛再发率、止痛药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用药后再次发生肾绞痛22例,其中18例使用止痛药,4例疼痛可以忍受,自行缓解;2例发生不良反应,1例为短暂性低血压,1例为氢氯噻嗪过敏。对照组肾绞痛再发率、止痛药使用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并发症患者为眩晕、无力。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肾绞痛再发率、止痛药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结石可刺激输尿管,引发输尿管痉挛、水肿、急性尿路梗阻,从而产生严重疼痛,甚至发生休克等。多发生于输尿管远端,约占70%,近端较少。众多学者认为[2],直径4~6mm输尿管远端结石约25%患者可于3周内自然排出,而直径8mm以上输尿管远端结石自行排出困难。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虽然经皮肾和经输尿管碎石、取石术,在治疗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仍为创伤性手术,且价格偏高。而体外冲击波碎石和药物排石以价格低廉、无创伤、安全性高成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体外冲击波碎石是以机器产生冲击波,经聚焦后直接作用于结石,使结石分解后排出。但临床发现,对于直径1cm以上输尿管结石,首次冲击碎石成功率仅为50%[3]。故对于首次冲击波碎石后,多给予药物辅助排石或再次冲击碎石,以保证结石完全排出。由于多次碎石和治疗周期长,易加重患者痛苦、心理及经济负担,故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药物治疗成为临床常用治疗输尿管结石方法。本组均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药物排石,意在缩短排石时间,提高排石效果,降低因结石长时间残留引发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输尿管平滑肌分布三种α受体,分别为α1A、α1B、α1D受体,其中输尿管远端以α1A、α1D为主,输尿管近端以α1A为主[4]。输尿管结石下移使自主神经兴奋,输尿管α1A、α1D肾上腺能受体兴奋,经传入神经反馈于中枢和局部反射弧,引发输尿管痉挛性疼痛,使结石嵌顿,加重疼痛。亦可使α1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增高,输尿管平滑肌收缩,输尿管内压力升高,加重疼痛。疼痛物质释放,加重输尿管收缩,与结石接触面输尿管血管受压,形成局部循环障碍。综合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疼痛继续加重。盐酸坦索罗辛为高选择性α1A/D受体阻断剂,用于输尿管结石近端结石患者,可抑制α1A受体;用于输尿管远端患者,可抑制α1A/D受体,降低输尿管平滑肌张力,避免过度收缩,降低输尿管蠕动频率及幅度,使局部循环恢复正常,达到避免发生嵌顿、降低局部水肿、缓解结石远端压力,从而缓解剧烈疼痛,其次,盐酸坦索罗辛可增加输尿管传输能力、增加结石周围输尿管压力,使结石缓慢下移。盐酸坦索罗辛在作用于输尿管同时,可作用于脊髓α1D受体,使疼痛阈值增高,达到缓解疼痛作用。
氢氯噻嗪为利尿药物,作用于髓襻升支皮质部远端小管前段,发挥对钠离子和氯离子重吸收作用,使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内钠离子、钾离子交换量增加,增加管腔内离子浓度,形成离子阶梯,促进水内流,进入肾盂,尿量增加。增加的尿量促使输尿管压力增高,增加结石近端压力,一方面可促进结石下移;另一方面,以尿液动力学刺激输尿管,产生膨胀作用,扩张输尿管,冲刷结石,促进结石排出[5]。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