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佛经翻译历时1000余年,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翻译高潮。佛经的翻译,对我国哲学、文学、语言学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经译者从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并形成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晋时期的道安便是其中之一,“在译论上的贡献是杰出的”(陈福康,2000:9)。在他诸多译论当中,最有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被钱钟书在《管錐编》中赞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序中写到: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一失本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角度提出翻译须遵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使之能为中国读者理解,而不能逐字翻译,使读者困惑;二失本意识到翻译中直译和意译的对立统一关系,指出翻译中必须加以文字修饰,才能为中国读者接受;后三失本主要论述梵文佛经通常都有反复,重述,总结或者解释,在翻译中应当删繁去冗,达到疑问简洁明了。“五失本”反映了道安作为译者对翻译两种不同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语言表达和行文习惯等差异的认识,在翻译时必须对句法结构进行调整,必须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对于重复繁锁之处可以进行删减。“五失本”指的是在佛经翻译中,存在着五种和原文形式、内容、语体、风格韵味等不一致的情况(刘长庆,2010:177)。对于“五失本”的争论集中于“失本”在翻译中是否可以允许和接受。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