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责任”,我的理解就是新闻记者需要“实学”,即研究实际问题的学问,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经世致用”。
所谓的“新闻无学”,我一直认为,这个“无”,主要是指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大无大有,这就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仅仅是所谓的“术业有专攻”,更多的是跨学科、跨专业地去体现现实关怀。
当然,上述两大问题,并非不可调和。简单地说,主要涉及到记者(包括新闻学专业的“准记者”)的自我修养问题,如何在从业经历中累积经验,实现在某一专业领域质的提升。再进一步说,就是新闻学的专业教育和自我教育问题。
当年我妹妹读大学时,她执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新闻学。我尽力来帮她完善她的“新闻学”教育。方法之一,就是从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大学新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寻找借鉴,从国外名校如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新闻“课程设置”中寻找启发,从民国新闻教育的“传奇故事”中寻找灵感。
最令我震撼的,是民国新闻教育的科学性,至今仍不过时,甚至至今仍难以逾越。比如创办于民国十七年的“中国新闻学专门学校”,在所授科目中,除了可以想象的新闻学有关的科目,如新闻学通论、新闻事业史、采访学概论、应用文写作等。更包含了诸多难以想象的科目:文学范畴的如中国文学流变史、新闻学文学、修辞学、应用文写作等;社会学范畴的如社会学概论、社会组织、社会问题、社会进化史、社会调查及方法等;法学范畴的如法学通论、宪法要论、国际法等;政治学范畴的如政治学概论、现代国际政治、中国外交问题等;经济学范畴的如经济学概论、中国经济思想史、国家经济政策等。此外,还有心理学概论,近三十年中国教育、世界语、中国人文地理、世界人文地理、新闻时事评论、文化史纲等。
这些课程安排,与我设想的“实学素养”的三个原则很贴近:一是“问题意识”,通过现实问题探索解决途径;二是“历史眼光”,通过问题的前前后后探索社会发展的趋势;三是“实学精神”,杂糅各个学科的知识与视角,形成独特的思想与方法。如此,方能在“身份资格”之上,提升自己的“专业资格”。
对“新闻记者”如此,对“评论员”更是如此。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