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强度的内涵与衡量 网络关系强度是一个在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中受到极大关注的热点概念。在社会学领域,侧重运用关系强度概念分析个人以及社会的相关研究命题,而管理学则偏重于关注网络关系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 学者们对关系强度的广泛关注始于Granovetter(1973)1在《美国社会学期刊》上发表的经典文章《弱关系的力量》。Granovetter在研究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提供工作信息的人往往是弱关系。据此,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依据的分类标准是人际关系紧密程度的差异,将亲属和朋友归为强关系,将其他的熟人归为弱关系。由此以后,网络关系强度一直是社会科学广阔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焦点概念,同时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随着Hakansson(1987)将网络分析模型拓展到企业组织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关注关强度理论在企业网络领域中的研究。 现有关于关系强度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学者们运用关系强度理论解释了众多社会现象和企业问题,但对于关系强度的界定在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众学者研究关系强度的基础大都源于Granovetter最早的观点,即通过节点之间的交流时间、情感紧密性、互信程度以及互惠服务等四个主要指标来度量关系强度。后续的研究大都是在这四个指标的基础之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关系强度的内涵。纵观已有研究,总结关系强度的衡量指标发现,主要有以下8个指标:关系频率(Granovertter1973;Burt1992;Levin2004;Majbritt2006)、持久性(姜翰,杨鑫2008;姚小涛2008;Eisingerich2009)、紧密性(Granovertter1973;Burt1992;Levin2004;姚小涛,2008;)、互惠性(Granovertter1973;Majbritt2006;姚小涛,张田2008;潘松挺,蔡宁2010)、信任(Granovertter1973;Majbritt2006;姜翰,杨鑫2008;姚小涛2008)投资(姜翰,杨鑫2008;潘松挺,蔡宁2010)、社交性(边燕杰2000)、关系承诺(姚小涛,张田2008;吴增源2009)。显然,这些度量维度是基于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与我国存在着明显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由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现有研究大多也是简单沿用了西方学者关于网络关系强度的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关系强度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
关系强度的选择影响着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另一方面,众多因素也导致了企业不同的关系强度选择。姜翰,杨鑫,金占明(2008)2从战略模式的四个基本维度出发,发现战略模式选择的不同会影响其关系强度选择。姚小涛,张田,席酉民(2008)3实证发现企业之间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使得企业对关系强度的选择存在差异.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对强、弱关系的依赖会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而有所差异,规模小的企业更倾向使用强关系,随着规模壮大,企业的网络也逐渐扩展,关系强度会减弱,弱关系转而会扮演重要作用。党兴华,王方(2011)选取了机械行业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关系利益伙伴的企业之间所产生的网络关系强度是不同。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