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善问。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索问题环境,应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善于恰当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善于提问的语言情景,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尽情绽放;其次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对自己多问几个问题:如学生是不是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不能只顾自己一吐为快,把问题全部问完,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样学生才可能“想问”。因此,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要更多地教给学生方法、思维、技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我们不只要求学生对课文、对基础知识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还要求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善于联系,有所创新,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善于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课堂上一展才华。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善问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精心设计,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抓住本质,确定关键性的问题,在操作程序上,要有问题难易的合理搭配、提问要面向全体,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不要过分拘泥答案的标准划一,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提出问题的主体、解决问题的主体,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学生敢问善问,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接第25页)教师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同时从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学生中评选出"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等,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产生了"我也能行"的感受,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与他人交往。”我们应该尽快地将这种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教给我们的学生,只有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唤起学生的交往意识,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才能培养学生交往的兴趣,只有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的个性才能,鼓励他们展现自我,才能增强他们交往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有望具有开展人际交往与合作的素质,成为幸福和欢乐的一代。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