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认为,在匮乏的环境中就每一个人和众多的他人一样都是实践的有机体而言,他是人;而就人在交往中与他人相互构成威胁而言,他又是非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对于一切其他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非人的人,并把一切其他的人看作非人的人,而且实际上无需考虑他人的人性。 从第一幕处于话语权绝对优势的约翰教授,到第三幕强势争到话语权的开萝,仅从沟通层面讲,两者并没有太大不同。破碎的语句充斥在整场交谈中,这是教授和开萝将对方互为对立的他者的必然结果。教授急不可耐地用语言展现自己主宰般的意识流,完全属于不同阶级的开萝则回应了他数十个“我不懂”“我不明白你在讲什么”。她将教授的话记在笔记本上,不料成为两人关系最终破裂后的呈堂证供。 从以上的文本中,可以看出两种阶级,也是两个独立意识的交锋。在异化的关系中,对话变得支离破碎,沟通受到极大的阻碍,这是彼此眼中的“他者”间无休止的斗争。在一个“不妨说是‘主观性林立’的世界里”,可以说,教授和开萝最后的决裂是异化现象下注定的、不可避免的结局,教授希望通过努力去开辟自己的学术乌托邦,达到超越匮乏的目的,其结果是——根据萨特的理论,成功地将匮乏内在化。因此他在寻求他者认同失败后的异乎寻常的愤怒,甚至用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脏话辱骂学生,也并不能挽回什么。 二、结论 从戏剧奥利安娜中,我们看到约翰教授萌发出奥利安娜的美妙幻想并不稀奇,他正是企图借着对这种幻想的实践来摆脱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但是,约翰教授并没有注意到自身的局限性:饱受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下强加于个体的三重异化,即存在自身的异化、存在与社会的异化、存在与他者之间的异化。总之,作为异化的存在,约翰教授是不可能建立超越自己局限的奥利安娜,他所能做的只是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匮乏成功地内在化,这种失败从一开始就是必然的。换言之,即使创建出奥利安娜这样的学术乌托邦,在匮乏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也免不了被异化。 【参考文献】 [1]力勇.话语场中的权力之争——《奥利安娜》主题解读[J].国外文学,2006(01). [2]段敏.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3). [3]张一兵.生成的辩证法与现成的辩证法——萨特《辩证理性批判》解读[J].哲学研究,2003(05). [4]谭跃越.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土生子》[J].沈阳大学学报,2010(03).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