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通过两条悲剧线索主要描写了围绕李尔王的亲情悲剧。在《李尔王》中,围绕李尔出现了三个对立:两个“悲剧主导者”的对立、“陛下”与“弄人”的对立和两个“父亲”形象的对立,通过分析这三个对立关系跳出对于李尔王的扁平化认识,从而对于李尔王的较为立体的形象描述。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对于李尔王悲剧故事多方面细致的描写,不仅应该认识到莎士比亚对于“社会病态”的猛烈批判,还应达到认识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所体现的博大人文关怀的目的。
【关键词】李尔王;三个对立;悲剧主导者;社会病态;父亲形象;人文关怀
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成功塑造了李尔王这一形象,但是李尔王并不单纯是表象性的冲动无知的形象,而是一个具有自身情感发展轨迹、受到社会风气影响以及性格表现复杂的形象。现从文中出现的“悲剧主导者”的对立、“陛下”与“弄人”的对立以及“父亲形象”的对立三个对立详细分析李尔王的形象,从而得到对李尔王形象更为立体、深刻的认识。
一、两个悲剧主导者形象的对立
《李尔王》的主要两条悲剧线索分别对应着李尔王和埃德蒙两位主导者,这两条线索相互促进发展最终达到高潮,在这两条线索中不仅有情节的推进,更有悲剧之下权利关系的暗示,以及作者对于悲剧中人物苦难的人性化描写。这些都丰富立体了悲剧主导者的形象,特别是李尔王的形象。
1、两条线索
《李尔王》是主要围绕两个人物所主导的关于亲情的悲剧故事展开的。一个是不列颠国王李尔,一位是葛罗斯特之庶子爱德蒙。二人所主导的戏剧冲突分别在《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和第二场开始上演。
(1)李尔王的悲剧
李尔作为不列颠的国王,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自己的三个女儿。他通过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和考狄利娅的口述来判断她对自己爱的程度,并以此来决定分给她财产的多少。高纳里尔和里根都极尽夸张地编出了大段让李尔王感到高兴的话,只有李尔王最爱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直言,“父亲,我没有话说。”这惹怒了李尔王,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没有给她一点财产和土地,并残酷地流放了耿直进谏的大臣肯特。而两个女儿并没有善待李尔王,李尔王历经磨难才明白爱不能用语言的华丽程度来评判,最终李尔王悲痛死去。
(2)埃德蒙的悲剧
葛罗斯特之庶子埃德蒙因自己庶子身份而备受歧视,他痛恨世俗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从而仇视父亲葛罗斯特和“合法”的哥哥。他设计了一系列骗局来陷害自己的哥哥埃德加,离间埃德加与葛罗斯特的关系,让他们互相残杀。后来真相大白,葛罗斯特得知埃德加是被自己冤枉,而设计者就是自己信任的庶子埃德蒙,最终埃德蒙在与埃德加的决斗中倒地死亡。
2、权利关系中的主被动地位
李尔王和埃德蒙这两个人物各自主导了一个亲情悲剧,李尔王的亲情悲剧是将权力的下放分割时产生的,而埃德蒙的亲情悲剧则是在他要向上争取权利时产生的。这种双向的权力(财产)分配过程中的矛盾,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悲剧,也渗透了莎士比亚对于人性中亲情的理解和探索。
(1)权力关系中的主被动地位影响其造成悲剧的样式
李尔王是权力所有者,处于主动地位。他可以支配他国家的财产和土地,来分配给他的三个女儿。因为支配灵活度掌握在他自己的手里,所以他让三个女儿来从下向上争取。但埃德蒙相对于李尔王是一个权力的受分配者,处于被动地位。他只能听从父亲决定、社会惯性及大众舆论的支配,而注定不能与其哥哥埃德加享有同样的权力和土地。
当埃德蒙知道自己与哥哥埃德加从出生就注定尊卑以后,他心怀仇恨。这种仇恨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仇恨,并不针对具体的人。但是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没办法改变社会,但又不能忍受这种不公平待遇时,他就把仇恨无可奈何地转到了他的亲人身上。
当埃德蒙发现自己被分到的财产永远不会高于他的哥哥埃德加时,他就不再爱他的父亲和哥哥,甚至当这种怨愤达到一定量以后,他开始仇恨他的父亲和哥哥。作为一个命运的被动承受者,当他发现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会寄希望于自己的亲人,但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和哥哥都没有替自己不平,而是默默地延续了这种惯性时,他自然是仇恨的。
但是这就是一个被动承受者的悲剧,他永远看到的是自己所受的苦难,没有用大的胸怀去试图理解其他人,如果他不能够一个人对抗一个社会的话,那么他的父亲、他的哥哥又如何能够对抗一个社会呢?其实这个问题是普遍的,并不只是这三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但是埃德蒙没有去体谅他的父亲,而因为财产权力这些物质问题,放弃了对于父亲和哥哥的爱。也就是说,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预设就是人们对于亲情预期期待的破灭。亲情应当是相互的,父母应当平等地爱孩子,孩子也应当平等地爱父母,而且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这两方都是无条件的。这是人们理想中的状态,但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让父亲可以不爱女儿(李尔不爱考狄利娅),儿子可以不爱父亲(埃德蒙不爱葛罗斯特),女儿可以不爱父亲(高纳里尔和里根不爱李尔),父亲也可以不爱儿子(葛罗斯特不爱埃德加)。这也是《李尔王》悲剧的表现形式,即亲情中的爱是有条件的。
(2)权利关系中的主被动关系影响其悲剧造成的原因
对于李尔王,他作为权力的拥有者、支配者,他将权力视为表达爱的方式,将谄媚视为感受爱的方式。这是他的习惯,所以他对女儿的爱要通过权力来表达。如果他不爱这个女儿了,就要和她断绝关系,“断绝关系”的关键表现就是,剥夺她尊贵的公主身份,且不再分给她任何权力。
这种用外在表达爱的形式,让他也用这样的方式去接受、去评判别人对他的爱。如果别人样的方式,那么他就不会相信别人对他的爱是真的。他用且只用这种方式来评判她们和分配自己的财产,就能看出他非常以来这种用外在表达感情的方式。
思想可以从语言中表露,当他提到小女儿的两个追求者——法兰西国王和勃艮第公爵时,他不强调这两个追求者的为人,而是称“法兰西的葡萄和勃艮第的乳酪都在竞争你的青春之爱”。他用“葡萄”和“乳酪”来代指一个复杂的人,这种用外在表现代替人本身的思维习惯,对于李尔王来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
所以当他最喜爱的小女儿不向自己表达谄媚的时候,他认为小女儿不爱自己而大发雷霆,然后将自己的权力——对他来说也就是爱——收回,这个过程其实是符合李尔王的思维习惯的。
外在和内在的不对称是李尔王和埃德蒙悲剧的深层原因。一个人的内在感情和外在表达总不会完全相符。虽然这是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或大或小的悲剧,但是李尔王却是将这种悲剧极端化,这是莎士比亚的一种手法,但这种从外在难以完全看清内在的事实,增加了我们相互理解的难度,也令人们之间容易产生隔阂,每个人都不能完全真诚地面对别人,因此会出现怀疑、欺骗、背叛等问题。
李尔和埃德蒙都过度的用外在表达来评判别人对自己的爱,李尔王将外在表达和爱的大小挂钩建立了一个财产分配的制度;埃德蒙则让外在制度的不平等蒙蔽了父亲爱的平等。这是造成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
(3)莎士比亚对于悲剧主导者的人性化描写
《李尔王》中两位悲剧主导者,他们或是悲剧的受害者,或在苦难中引起了人们同情。其实我认为莎士比亚并不针对这两个人,他批判的是人性中恶的部分,李尔和埃德蒙的所作所为,也是在人的社会中熏染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有迹可循的。所以这两个人物被莎士比亚刻画地很立体,并不是扁平的。
埃德蒙的私生子身份不仅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更带给了他无尽痛苦:“为什么他们要叫我私生子?为什么我比人家卑贱?我的壮健的体格、我的慷慨的精神、我的端正的容貌,哪一点比不上正经女人生下的儿子?为什么他们要给我加上庶出、贱种、私生子的恶名?”大家都认同生命应当是平等的,但到很多具体问题上又会得过且过,既然生命是平等,就不应以母亲的身份来决定,可是当时的社会实情和人们思想却都是如此。大家能够理解埃德蒙的委屈,但社会惯性让人们默认这种做法,而且惯性越大越不容易改变和突破。事实上,当所有人都对不公平的现象保持沉默,这就是对受害者最大的伤害。
李尔王被女儿赶出家门时的惨状,也令读者心生不忍:“他叫狂风把大地吹下海里,叫泛滥的波涛吞没了陆地,使万物都变了样子或归于毁灭;拉下他的一根根的白发,让挟着盲目的愤怒的暴风把他们卷的不知去向;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老人受苦是很难让人接受的,就像《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描写的:“年轻人在战斗中被锐利的铜器杀死,他虽已倒地,一切仍会显得很得体,他虽已死去,全身仍会显得很美丽,但一个老人若被人杀死倒在地上,白发银须,甚至腹下被狗群玷污,那形象对于可怜的凡人最为悲惨。”莎士比亚没有把读者对李尔王的印象极端化,而是让读者在摇摆的过程中思考生命和人性,这是莎士比亚成功的地方。
二、“陛下”与“弄人”的对立
在《李尔王》中,除了两个悲剧主导者形象的对立,还有“陛下”与“弄人”的对立。在这一对立当中,展现了李尔王在此书中另一社会身份“陛下”的表现,为读者理解李尔王提供了另一方面的素材。在“陛下”与“弄人”的对立中,主要体现了名实相倒的社会病态。
1、弄人不傻
李尔王和弄人的对立,在文中表现为了“聪明”和“傻”的对立。“一个是陛下,一个是弄人。这两人一个聪明,一个傻”,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在弄人的语言中可以找到很多看似疯癫但事实上是明理的例子。
弄人在讥讽肯特时说:“如果你不会看准风向把你的笑脸迎过去,你就会吞下一口冷气的。”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却彰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人们肯定不会去站在风口上的,因为人类都有适应环境、根据环境做出反应的本能。但有时趋利避害不是最重要的,正义、尊严才是人作为人的凭证。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不是只能像动物一样趋利避害,是因为人能够思考,能够按照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去选择自己的态度,即使会是自己的利益受损,但是只要没有与自己的思想、原则相违背,仍会产生一种荣誉感。
2、李尔非智
弄人常嘲弄李尔王并称其为“傻瓜”,有时李尔王会反驳:“孩子,你叫我傻瓜吗?”,弄人就会更尖锐了:“你把你所有的尊号都送了别人,只有这一个是从你娘胎里带出来的。”,肯特也说:“陛下,他倒不全然是个傻瓜哩。”事实上,结合全文,我认为李尔王确实有以下几处的决定都是欠考虑的。
(1)他试图将爱量化,将外在表达作为衡量爱的准则。将不善言辞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和耿直进谏的大臣肯特赶走,让他身边没有了真正爱他的人。
(2)他太过信任外在表达,而将自己所有的财产给了自己两个并不爱自己的女儿,因此收到了许多的磨难。
(3)常年处于权力巅峰令他养成了傲慢的性格,当他没有了权力和财产,他对待不孝女儿的强硬他反而会让他处于不利的地位。
而弄人却能透过外在的表达看到真实的内心,比如当考狄利娅离开以后,骑士说:“自从小公主离开,去到法国以后,这傻子总是郁郁不乐”;而肯特被放逐时,弄人也嘲讽肯特说,“你还是戴我的鸡头帽吧,因为你帮了一个失势的人”,但是当国王被女儿赶出家门,在“被小熊吸干了乳汁的母熊也躲着不敢出来”的暴风雨的夜晚里“光秃着头”“狂奔”时,“只有那傻瓜一路跟着她,竭力用些笑话来替他排解他的中心的伤痛”,弄人用行动来表达了自己对于李尔的爱和关切。
而且当李尔冲动地将自己全部财产送给自己两个女儿时,弄人说:
弄人:你知道牡蛎怎样造他的壳吗?
李尔:不知道
弄人:我也不知道;可是我知道蜗牛为什么背着一个屋子。
李尔:为什么?
弄人:因为可以把他的头放在里面;他不会把他的屋子送给他的女儿,害得他的角也没有地方安顿。
这些都表明了真正看的清楚的,是弄人,而不是国王。国王被外在表达蒙蔽了,但弄人没有。
3、智和傻的颠倒印证了社会病态
“傻子”比聪明人看得真切,聪明人被傻子嘲笑讥讽,这其实是病态社会的一种表现,是社会崇尚虚伪浮华轻视真情实感、指鹿为马谄媚强权的一种隐喻。人们都被利益和表象蒙了双眼,看不到真心,感受不到真情了。
当李尔不听肯特建议的时候,肯特就提到:“好,杀了你的医生,把你的恶病养的一天比一天厉害吧。”其实这不只是李尔王的“病”,而是整个社会的“病”,如《李尔王》中的一句台词:“疯子带着瞎子走路,本来就是这时代的一般病态。”
人们都丧失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甚至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而且也不珍惜自己独立的人格,虽然眼睛没有瞎,但是心已经瞎了。葛罗斯特眼睛瞎了以后说:“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有时候外在的东西会让人迷失自我,在日益繁华的经济社会中,人们更容易会过于信赖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而忘记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考狄利娅被赶走时骄傲地说:“我格外尊重自己的人格。”李尔王死后肯特略显无奈伤感地说:“他的生命不是他自己的”,这里都体现了莎士比亚对于浮华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三、两个“父亲”形象的对立
在《李尔王》中,还有另外一个对立就是李尔和哥斯特罗的对立,他们都是父亲,却一个是主动制造了悲剧的父亲(李尔王),一个是被动制造了悲剧的父亲(葛罗斯特)。他们产生悲剧的原因也是不相同的。李尔王是因为主观的性格、思想原因造成了悲剧;而格罗斯特则是因为社会客观的不平等制度和普遍歧视,使自己的家庭深陷悲剧之中。
李尔王对小女儿对自己的爱产生了错误的怀疑,这种怀疑让他伤害了自己的女儿,最终酿成了悲剧的苦果;葛罗斯特则是在私生子埃德蒙的特意离间下怀疑了自己的大儿子埃德加,使自己的家庭陷入悲剧的漩涡。
两个父亲对于子女是否爱自己都不坚定,但原因是不同的。李尔王是惯性需要外在利益作为表达爱的方式,而葛罗斯特则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对他的儿子有戒心的,他害怕自己的儿子是为了财物才爱自己的,他害怕自己这个父亲对于儿子来说比不上自己所拥有的金钱和权力重要。
这其实反映了人们对于利益(金钱和权力)的依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升,没有减弱,反而在加重。如果葛罗斯特也完全不把利益放在眼里,那么他内心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怀疑。而当他认为埃德加不爱他时,便也不再爱埃德加,这反映了人们习惯了商业社会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并将它用到了亲情中来,也是莎士比亚所批判的“亲情是有条件的”。正如考狄利娅所说:“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是莎士比亚所推崇的。
因此这两个父亲的形象虽然迥然不同,地位也不一样,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社会对于表面化利益的依赖,对真情的怀疑本质是相同的,这点引起人们的批判与思考。
四、李尔王形象总结
李尔王是刚愎自用的,从他不分好坏地把小女儿和大臣肯特赶走就可以看出,他也是敏感尖刻的,在与弄人相处中他总是刻薄地称呼他傻瓜,他还是功利多变的,当他被大女儿欺凌时,看到强硬的态度没有用才软了下来讨好女儿,但最终仍然被赶出去,莎士比亚将其冲动无知的形象刻画的很好,但是同时读者在其中也能读出李尔王的个人情感。
在外在更比内在受人重视的社会中,李尔作为不列颠的国王,他习惯用权力和利益去衡量人内心的情感,这是他产生悲剧的地方。他只有权力这一件东西,他用它控制别人,他用它去表达对别人的爱。李尔并非不爱考狄利娅,他像每一个普通父母一样爱他的每一个女儿,但可能因为他国王的身份,所有周围的人都觊觎着他的权力,为了权力对他巧言令色,久而久之他也习惯了一个功利的标准去衡量一切,用外在的表达去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也用外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
李尔王并非没有情感,恰恰相反,他的情感是很丰富的。李尔是敏感的、冲动的、尖刻的、甚至有些反复无常。他固执地相信权力和言语就是一切,所以他把他的所有都给了两个女儿,这也是为什么当他的女儿背叛他,把他赶出去时他内心会那么痛苦。那是被背叛的一种反应,他在暴雨里大骂他的女儿忘恩负义。如果他原本就不信任他两个女儿的话,反而不会有这样的一种反应。所以他内心并非没有信任和爱,只是表达方式出了偏差而已。
对于爱的表达方式而言,莎士比亚并不是为了批判李尔王或葛罗斯特,或者说并不是为了批判国王和公爵这两种人,而是通过这两种截然相反而又有共通的亲情悲剧形式,来探究人性中的善与恶,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批评方式。
莎士比亚的“悲剧”并不是简单地划分好人坏人,而是将坏人塑造地也有能够让人产生同情的地方;好人也有让人觉得欠妥当的地方,这样产生的一个悲剧是有着普遍感染力的悲剧。就像埃德蒙死前说:“埃德蒙还是有人爱的”,就像李尔死前悲叹的,“我的可怜的傻瓜给他们縊死了”。都令人心生感慨。产生悲剧的不是特定的戏剧中的某个人,而是整个人类,莎士比亚用宽大的胸怀让每个人都去理解李尔王、去理解埃德蒙,而非直接给他们贴一个“坏人”的标签。只有产生自对生命整体理解中的人性探索,才真正具有生命力,这也是莎士比亚作品能够长久流传下去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李尔王,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罗念生.伊利亚特[M].罗念生全集第五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程谷雨.重析李尔王的人文主义精神[J].作家,2014,4:133-134.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