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组患者共2例出现口干,对照组3例出现轻微咽炎症状,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与肺部对有害气体和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发病机制包括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细胞、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4]。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多种介质,这些介质能破坏肺的结构和(或)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COPD症状的根本表现是由于患者的肺部发生异常炎症的反应,大量释放出炎症的介质物,细胞毒性T细胞等相关细胞数量持续异常增多,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5],此外,患者出现较严重的的氧化应激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该疾病慢性炎症的恶化范围,其炎症发生部位主要涉及气道、肺泡壁以及肺血管部位,使这些部位的正常功能发挥受到抑制,从而引起患者的气流受到限制,肺气肿大以及肺动脉出现高压水平[6],因此抗炎治疗方法在COPD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COPD的实质是气道及肺部的慢性炎症,因此抗炎症是治疗COPD的根本所在。临床上曾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COPD,但临床效果不太令人满意。而噻托溴铵药物具有抗炎症功效,可以扩展到治疗患者支气管哮喘等诸多肺炎症类疾病[7],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近年来,使用噻托溴铵替代糖皮质激素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青睐[8]。本组资料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VC与FEV1/FVC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报道相符[9],说明噻托溴铵对患者肺功能的指标影响较小,而有研究指出静息状态下IC会由于药物干预而增加,本文中I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证实了该结论,但临床上尚存在不同意见。而6MWD、SGRQ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说明使用该药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此外,秦茵茵等[10]认为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本文中SGRQ与IC、6MWD呈负相关关系,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呼吸困难症状的指标之一。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