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更入耳。广播中声音的转瞬即逝和听众的半收听状态,形成了广播新闻的特殊语境。有声语言不可见、不可逆、不易储存,在收听过程中遇到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地方,很难查询,也来不及回味思考。关于这一点,美国广播新闻学家马克霍尔说过一段脍炙人口的话:当你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中的、具有九岁孩子那样程度的听众而写的。你的报道必须简明得能对这样的听众起作用,但同时你的报道又必须很有才气,能使45岁的公司总经理或者大学教授受到感动。”践行走转改,我们在报道中就要更加注重语言的贴近性和可听性,争取在表达方式上多用色彩的画面语言,力求避免都市化、概念化的新闻报道,力求捕捉准确的细节,特别是强化新闻事实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把它用到广播新闻报道中,增加广播新闻的形象感。
四是更生动。广播新闻要想吸引听众,必须要善于选择生动细节,包括某些情节的描写,会使广播新闻更具有感染力。这正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韬奋新闻奖获奖者李向明在《广播新闻创优谈》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取材上有画面,有情节,使平面文字变成立体图像,使逻辑思维尽可能变成形象思维;在写作上有动有静,使文章跌宕起伏,掷地有声。”同时,还要注重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新闻事实。美国新闻学家雷特狄克在他的《特写写作》一文中写到:“人们心中那些深刻的印象,并不只是从视觉得来的它们也来自于人们的触觉、嗅觉、听觉。……想一想我们在海滨度过的时光吧。除了你看到的一切外,你一定还记得那徐徐吹来的海风,那一阵阵海浪的拍击,你的嘴唇上还留着海水的咸味,那沙砾也曾经抚摸过你的双脚。如果仅仅写出看到的景象,不就会遗漏掉许多生动的记忆吗?所以,要是你想在报道中使这一切重现的放大,你就一定要记住那种声音、滋味的感受。”因此,在广播新闻的写作中,记者必须把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地刻画出来,才能够唤起听众经验范围内的记忆储存,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综合感觉。
五是形式多样化。只要对党、对人民、对新闻事实负责,我们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采用谈话体。美国新闻教授察尔尼说:“谈话式的体裁就是广播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它要求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有一些事件还是非常复杂的,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不拘形式、最简洁和日常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并不是说要广播编辑把自己当作一位方言作家,尽用些庸俗词汇和土话,而是说他应该把广播稿写得像日常谈话一样的自然。”
(二)践行走转改,广播新闻采编的创新必须在录音报道上做好文章
录音报道是广播特有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具有感染力强,真实感强的优点。因此,运用好广播录音这一武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为听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1、必须以信息量为前提
任何时候,在任何形式体裁的新闻报道中,信息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信息量的广播录音报道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切莫违背新闻规律,把信息量很小的简讯或者“非新闻”强行放大、掺水做录音报道;另外,不要认为只要音响丰富,让听众听个热闹就行了。广播是稍纵即逝的,形式有时可以大于内容,音响有时可以替代信息,但有时过多过乱的同期声听起来很累赘,甚至冲淡新闻主题,听众有效接收信息量甚微。
为了加大录音新闻的信息含量,在采编一篇报道之前,完成“两次转身”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在经历新闻事件时,先“转身”问问身后的老百姓想知道什么。再则,在制作报道前,再“转身”看看怎么能最有效地向老百姓传递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这种前置性的定位工作可以有效地决定我们在制作广播录音报道过程中对主题的提炼,对信息的识别、撷取和对播报、音响的合理使用。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