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发现、提问、解答的过程就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将应用数学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数学化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一个初中教师应该重视的,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对教材进行分析与探究,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教师的教学情境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本文主要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为学生提供有利于问题意识培养的素材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应用的广泛性,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的就是有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素材。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或者趣味性的素材,将问题隐藏在这些素材中,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然后提出问题,慢慢地学生就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对事物产生质疑,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让数学课堂充满了趣味性与生活气息。在学习正弦、余弦定理的时候,可以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如小明沿着某斜坡向上行走了13m后,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5m,如果他沿着该斜坡行走了20m,那么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多少?行走了多少米呢?又如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原理来测试: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发现入侵敌舰C,炮台A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40°的方向,炮台B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这个题目的设置,充满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感觉。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兴趣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的思维习惯,就要先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只有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质疑,才会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这正如中国的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设置这样一个练习:小华每天起床后要做的事情有穿衣(4分钟)、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烧饭(20分钟)、吃早饭(12分钟),完成这些工作共需49分钟,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应是多少分钟?要合理安排时间,就必须抓住烧饭这一环节,争取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项工作。所以应该是穿衣(4分钟)、烧饭(20分钟)[内含整理床(3分钟)、洗脸梳头(5分钟)、上厕所(5分钟)]、吃早饭(12分钟),这样只需要36分钟,比以前节约13分钟。充满趣味性的学习,又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关,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生疑
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是不会陌生的,他们从小就接触数学,可谓"形影不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是不难的,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去思考解决的方法、重新认识问题。
1.多问
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师一直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不许学生"插嘴",认为这是学生在扰乱课堂纪律。这时候教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学生的"插嘴",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根据先前学习过的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来思考一下下列几个问题:(1)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2)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3)上述性质你是怎么得到的?(不妨动手操作做一做)(4)这些性质都是真命题吗?你能否用从基本事实出发,对它们进行证明?怎样证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敢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不代表学生就会解答问题,这时候还需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验证结论的习惯,让学生个性思维在数学的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小明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你能把所有情况设想完整吗?
对于情境问题,可讨论如下:(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他一共向东走了50米。可表示为:(+20)+(+30)=+50,即小明在原来的位置的东方50米处;(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由实验可知,小明位于西方50米。可表示为:(-20)+(-30)=-50;(3)若第一次向东,第二次向西,通过实验可知,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可表示为:(+20)+(-30)=-10;(4)若第一次向西,第二次向东,通过实验可知,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处。可表示为:(-20)+(+30)=+10.本身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而且还结合了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的法则,所以需要学生敢于去想,多想,才能把问题考虑全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需要多思、多想,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为创新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多思、多想的意识,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自主的发挥,个性化的发展。
3.求新
也就是说对于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或者说能够根据原有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符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出去,让知识变成自我内化的一部分。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问、善问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发。只有让学生做生疑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学习责任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更足。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