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是一条纽带,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从这个角度看,师生的课堂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语言载体而显示其特有的魅力。教师的语言是教学过程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格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撩拨心底的渴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心灵深处学习的欲望之火。首先,面对语言理解力较差的小学生,我们在教学时语言首先要通俗易懂,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从听懂老师的课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好导入语,要能引人入胜。其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不断用语言去设疑激趣,去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发表独特见解,使语文课堂教学进入高潮。
如《卧薪尝胆》一课,第一步,教师出示卧薪尝胆的图画,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说:"看了图,读了成语,你想知道些什么?"此时学生未深入地读课文,仅限于"卧薪尝胆"这个词来提问。第二步,教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知道哪些问题。"第三步,指导学生精读勾践是怎样卧薪尝胆的内容。教师说:"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你还会有哪些新的问题。"由于教师的语言简洁准确,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目的性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于是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吴王为什么不答应大臣们的建议呢?""如果吴王答应了,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勾践身为一国之君,怎么愿意去吴国做奴仆,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越国出奇兵战胜了吴国,是什么奇兵?"第四步,教师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读书,课后搜集资料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好吗?"教师此时不仅让学生提问,而且在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将自己未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外的学习中去。
二、叩问稚嫩的心灵,实现情感的交流
"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观察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时,我们的注意力常常被教师与学生之间灵动的思维碰撞所吸引,更多的是因某一个时刻教师、教材与学生融为一体时的情感共鸣而感动。语文教学需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习者去理解作者的内心,也在逐步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唤起感同身受的体验。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感染学生。由文章到生活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中叩问学生的心灵,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既追求对话的深度,又很好地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这种真情实感除了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加以体现外,更主要的途径当然还是靠教师的嘴。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让人亢奋;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于是,激情四射的课堂是美的,给其一点婉约细腻,是不是更加精致?条理清晰、训练有度的课堂很美,给其一点脉脉温情,是不是更加丰满?
如,教学《爱如茉莉》,处理好课文第6耀17自然段细节描写后,教师和学生互动。
师:真爱无声,大爱无言,至此,作者从这些细节里感受到像茉莉花那样平淡无奇的爱---爱如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耐人寻味;爱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引人入胜;爱像茉莉一样散发幽香,沁人心脾。(师指着板书引读课题)
生(齐读):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爱有许多,有父母间的爱情,有父母子女间的亲情,有朋友之间的友情。爱是一道多解的题目,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就像这篇课文描写的一样,爱蕴藏在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杯水等不经意之间。让我们把温馨、细腻的甜蜜永远记在心中!
当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出现时,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已经沉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了。
三、引燃智慧的火花,激起对文化的向往
"学习活动由于参与方式的定型化,无论在内容上、活动上都显然受到制约。学习不是求取知性探究的愉快的活动,而成了以对于秩序的机械顺应为主要动机的隶属性活动。同秩序井然的表面相反,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经意地积蓄着混沌的无力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一定的调控,促使学生自觉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领域。教师对教材用心体悟,让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心中活起来,品出隐藏在字词句段背后的生命的律动和情趣,与作品的灵魂对话,通过对教材的再创作,使之成为自己的独特语言。
四、张扬学生的个性,树立人生的价值观
当一个学生跨入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非常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象征……要用心去呵护每一位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限制,他们的多元智能还有待于培养、发展。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都有待于丰富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树立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教师在张扬学生个性、实现文本多元解读时,要避免学生永远是对的,要坚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保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不能无视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偏差,要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如,薛瑞萍老师执教的《生命的林子》一文,我们都要做"太阳"和"栋梁"吗?她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方丈,我们知道他的名字吗?我们只知道他叫方丈。还有更多的烛火式的僧人,他们砍柴、烧火、做饭。生活中需要太阳这样的人,还需要更多烛火这样的人。做太阳、栋梁当然好,但做烛火、柴薪也一样了不起。我们无法逃避竞争,第一要奋力向上,第二要以平凡的心态面对。在别人眼里我是太阳与烛火都不重要,做栋梁与柴薪也不重要,关键是要快乐地活着。"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关注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平等的交往中相互吸引、相互接纳,共享知识与经验,共同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那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