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满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服饰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满族人民的生活习性以及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反映了满族人的性格特点和民俗风尚。满族服饰种类繁多,各类服饰中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因其巧妙的将服饰实用特点和艺术审美结合在一起,满族服饰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满族;服饰;艺术
满族服饰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也是满族人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探索和适应的结果。从最初的以御寒为目的服饰特点到注重艺术特色的条件转变,满族人的思想意识和实践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满族的旗袍、马褂、坎肩等仍然是流行于近现代中国的民族服饰。本文试从满族服饰的历史演变、满族服饰的种类以及满族传统服饰中的艺术特色这三个方面,对满族服饰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满族服饰的历史发展
满族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于服饰的需求仅停留在蔽体和御寒阶段。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北地区满族人的生产方式以渔猎经济为主,因此人们依社会生产方式来获取服装的材料,服装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多采用鱼皮、兽皮等制作衣服,而对于服饰的审美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至满族手工业刚刚兴起的时期,满族先人逐渐掌握了手工纺织技术,学会将兽皮或毛皮纺织成麻布,甚至掌握了用植物纤维来纺线和织成布帛的工艺,同时开始使用饰品来装饰衣物。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且人们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11世纪至14世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服饰也逐渐由朴素转变成奢华,单一转变为复杂,不仅是服装的样式还包括色彩、配料、图案等都有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极大的影响了满族服饰的后期发展。
清代是满族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以浓郁的满族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著称,特别是在满族服饰中融入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服饰元素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特色。满族的服饰与清入关前后所处的历史背景也有着重要的联系,由于清代服饰制度主要指由满族贵族建立起来,且要适应常年狩猎和征战的生活习惯,所以清代的满人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束装紧袖,并且有着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在这一时期满族服饰从以往的注重实用性和使用价值演变为注重装饰性和审美价值。并且出现了流传至今且影响深远的各类服饰,促进中华民族服饰发展史的大转变。
二、满族服饰的种类
满族服饰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时至今日,旗袍、马褂、坎肩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
旗袍,是满族特有的服饰,也是满族袍子的统称,满语称为“衣介”。因满族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统治,满族人又称旗人,所以他们穿的袍子称为旗袍。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叉,有拌扣,袖窄。因其衣服样式适合满族人骑射狩猎的生活习俗,旗袍成为满族男女老少共同穿着的服装。其中男性旗袍的裁剪简单,前后襟宽大,四片裁制,上长下短,袖口狭窄,这样的裁剪能够保护手腕和手背,且便于骑射,因此称为“箭袖”,又因形似马蹄,亦称“马蹄袖”。而女性旗袍的工艺和制作较为精致,比较注重装饰性的审美,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最初是前、后、左、右四开楔,后变成左、右开楔。随着时代的变迁,男性旗袍逐渐弃用,而女性旗袍因其美观实用而流传至今,成为现代人喜爱的服饰之一。
马褂,因满族常年狩猎,且要抵御严寒,因此穿马褂是满族人的特有的习俗。而马褂较外褂较短,仅及脐,下摆开衩,因此骑马狩猎时十分方便。清初是满人骑射时所穿的服装,且只为八旗士兵所用,至康熙之后日趋普遍。马褂有多种样式,分为大襟、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并且有单有夹,冬季可以做皮、棉等套在长袍之外,这种服饰不仅美观实用,又能在骑射时御寒,因此逐渐成为了满族人生活中的日常服饰。此外,由于清朝历任皇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御赐黄马褂成为了当时至高的荣誉。
坎肩,满族人喜欢在旗袍的外面套上坎肩,它是一种集实用和装饰为一体的满族服饰。坎肩无袖无领,样式极多,包括对襟圆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以及“巴图鲁”坎肩。其中“巴图鲁”坎肩是比较受欢迎的一款,“巴图鲁”满语译为勇士,样式是“一字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坎肩也有单、夹、棉和皮之分,一般满族人喜欢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尤其是鹿皮。坎肩也是满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三、满族服饰中的艺术特色
满族人在各个时期的审美意识都不尽相同,从最初的以御寒为目的穿着标准到逐渐重视服饰的样式、配色和图案,在整个服饰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满族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对服饰的艺术要求越来越高。
旗袍最初是为了方便满族人的生活习惯而设计的服饰,在逐渐转变为女性专属服饰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了艺术的元素,使旗袍成为了典型的东方服饰。清时期的旗袍多采用宽腰身直筒式,使旗袍有了潇洒大方的艺术特色和质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最值得一提的则是旗袍上的刺绣,其技艺高超,图案秀美,主要装饰手法有:镶、滚、嵌、补、贴、绣等。起初多在领口、袖端和衣襟等处镶以边花,清中后期逐渐注重其奢华和等级之分,有的少则一二道,多则十八道称为“十八镶”,至咸丰、同治年间的装饰技艺已达到顶峰时期,在服饰上全部绣满刺绣,几乎看不到原来的面料。除此之外在服装的图案和配色上,也比较注重色彩对比效果,绚丽和素雅相得益彰,因此旗袍穿上时婀娜多姿,绚丽多彩。而在马褂和坎肩上也会沿边镶绣花条来增加服饰的艺术性。
除了更加注重服饰本身的艺术特色之外,满族人对服饰的搭配也比较重视。特别是满族服饰的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满族女子的“花盆底”鞋子、耳坠、大拉翅发式以及头上的簪钗等饰物,还有男子常佩戴的荷包、佩带以及上朝时所用的朝珠和官帽。这些配饰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实用性的特点,而产生了新的价值。它利用色彩的对比,呼应点缀服饰,提升了整体服饰的审美价值,使服饰更具有艺术魅力。满族服饰的艺术特色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生存环境、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珍贵的艺术遗产,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盛羽.旗袍的历史演变及社会价值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3).
[2]王虹.满族服饰艺术初探[J].美苑,1985(3).
[3]蔡雨桐.马褂旗袍坎肩:满族的历史底片[J].东北之窗,2010(Z1).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1002080872、 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